【壓縮機網】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集團”)是由沈陽市鐵西區(qū)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控股的國有性質企業(yè),主營業(yè)務為透平式壓縮機、往復式壓縮機、泵以及其他透平機械等重大技術裝備類產品的研發(fā)、設計、制造、銷售和服務。在本次申報稿中沈鼓集團擬申請s*次公開發(fā)行不超過530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約21億元。
沈鼓集團不僅是我國通用機械制造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而且還是我國石油、石化、煤化工、電力、冶金等行業(yè)重大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的骨干企業(yè),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地方國企,記者在翻閱其招股書時發(fā)現,該企業(yè)不僅營業(yè)收入相關數據和采購數據存在疑點,且經營管理不善也導致企業(yè)三項費用的大增,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地去解決,則將對企業(yè)的IPO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div>
巨額營收“不翼而飛”
正常情況下,企業(yè)的營業(yè)收入包括兩部分,即現金收入部分和應收款項部分,企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后,其中一部分收入會以現金形式收回來,這一部分會反映在現金流量表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之中,而另外一部分則會形成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在企業(yè)后續(xù)經營活動中陸續(xù)收回。因此,企業(yè)因營業(yè)收入形成的現金流入與應收部分的增加額度之和應該與營業(yè)收入金額大體相當才對,而沈鼓集團財務邏輯卻有異于此。
據沈鼓集團招股書顯示,其2012年的營業(yè)收入為69.88億元,實際上這一數據并不包含17%的銷項稅,而不論是在營業(yè)收入實現現金流入的時候,還是計算應付款項的時候,都是含稅金額,因此其營業(yè)收入的計算應該將銷項稅考慮在內,經計算其含稅營業(yè)收入實際上為81.76億元。
反映企業(yè)現金流入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目中除了當期實現營業(yè)收入而收回的現金外,還包括預收賬款增加部分及應收款項減少部分等。2012年沈鼓集團現金流量表顯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51.69億元,預收款項較2011年增加3.09億元,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相比2011年并沒有減少,因此2012年該公司營業(yè)收入所實現的現金收入z*高不超過48.60億元,這也就意味著該年度該公司應收部分增加額度z*低也不會少于33.16億元,但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媒體依據沈鼓集團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相關數據計算出,該公司2012年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分別增加了約8.07億元和1億元。而企業(yè)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為已經計提壞賬后的應收賬款。因此我們還需要了解該公司當期的壞賬計提金額。據其招股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沈鼓集團應收賬款壞賬計提金額約為5.70億元,因此我們可以估算出其包含已扣除的壞賬計提部分的應收部分共計約為14.77億元。于是問題來了,本該是33.16億元的數據,卻一下子縮水了18.39億元之多,這也就意味著沈鼓集團僅2012年就有18億多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那這十幾億元的營業(yè)收入到底去了哪里呢?
無獨有偶,該公司2013年也存在類似情況。2013年含稅營業(yè)收入為81.51億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47.67億元,預收款項2013年較2012年增加了1.76億元,因此可知該公司2013年應收部分至少應該為35.60億元。而該公司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2013年較2012年分別增加了9.13億元和2.33億元,2013年應收賬款壞賬計提金額為7.05億元,可知其包含壞賬計提的應收部分金額約為18.51億元,這一金額相較35.60億元縮水了17.09億元之多,也就是說2013年該公司有17億元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
同樣的情況也生在2014年。2014年6月含稅營業(yè)收入為38.12億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23.77億元,預收款項較2013年增加0.80億元,則2014年6月應收部分至少應該為15.15億元。而實際上該公司2014年6月比2013年應收賬款增加了3.12億元,而應收票據則減少了2.39億元,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為8.27億元,可知該公司包含壞賬計提的應收部分金額約為9億元,這一金額相較15.15億元縮水金額為6.15億元,這也就是說2014年6月,有6億多元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
由上述分析來看,沈鼓集團每年均有數億元乃至十幾億元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企業(yè),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那么這部分收入又去了哪里呢?記者認為,如果這個差額不是國有資產的流失,那便是企業(yè)虛增了營業(yè)收入,致使現金流不匹配,但具體是什么原因所致,也只有企業(yè)才能給出解釋。
采購數據疑點重重
其實,除了銷售數據上有疑點外,沈鼓集團的采購數據上也有疑點。
據公司招股書介紹,沈鼓集團2011年至2014年6月對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分別為116658萬元、98207萬元、149316萬元和50206萬元,占采購總額的比率則相應地為26.75%、22.11%、23.65%和20.78%,由此我們可知該公司每年的采購總額分別為436104.67萬元、444174.58萬元、631357.29萬元和241607.31萬元,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然而奇怪的是反映其采購支出現金流情況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卻在逐年減少(如表2),也就是說該公司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金額應該在快速增長才對,據其財務報表顯示,其應付票據雖然變化不大,但是應付賬款確實是在快速增長,然而這種增長幅度是否與采購支出行為相符合呢?
由于應付款項金額的增長涉及到期初與期末數據,為了便于理解,我們直接對2012年至2014年6月之間的數據進行綜合計算。2012年至2014年6月沈鼓集團的采購總金額共131.71億元,而該公司在這期間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總額僅僅為71.31億元,要知道這部分現金流中還包含銷項稅、預收款項等其他內容,這也就是說,在這兩年半的時間里該公司購買原材所支付的現金還不足6成,而其余的部分至少有60.40億元,應該是形成了應付款項。
實際上從2012年年初到2014年6月,應付票據從9.13億元增長到9.19億元,僅僅增長了0.06億元,而應付賬款從29.76億元增長到51.35億元,增長了21.59億元,總體來看應收部分總共增長了不足22億元,根本達不到60.40億元,那么剩下的38億元采購款項即沒有現金流出,也沒有形成應付款項,這又去了哪里呢?
經營管理問題凸顯
正常情況下,企業(yè)應收賬款大幅增長,一種可能是因為企業(yè)產品暢銷、市場擴大、營業(yè)收入的大幅增長帶動應收賬款快速增長;另外一種可能則是企業(yè)放寬了信用政策,進行大量賒銷的銷售方式,試圖刺激市場需求,增加營業(yè)收入,進而導致的應收賬款激增。
從2011年至2013年,沈鼓集團應收賬款金額從35.57億元增長到了55.90億元,增長幅度高達57.15%之巨,然而其營業(yè)收入卻僅僅從66.56億元增長到69.66億元,增長幅度僅為4.66%,顯然該公司應收賬款的大幅增長并非其產品暢銷所致,而是其放寬信用政策進行大量賒銷的結果。然而除了增加了更多的應收賬款,企業(yè)壞賬風險加劇外,該公司營業(yè)收入的增速并不明顯,經營形勢也未見好轉。
同樣,其費用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從2011年到2013年,沈鼓集團營業(yè)收入雖然增長緩慢,但還是略有增長的,然而其凈利潤卻出現了飛速下降,從3.51億元下降到了1.75億元,下降幅度高達50.14%,而其2014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僅僅為0.54億元,如果將該數據按照年化的1.08億元來看,則其凈利潤飛速下降的趨勢還將繼續(xù)延續(xù)。
而在凈利潤急劇下降的同時,沈鼓集團的期間費用卻在快速增長。從2011年至2013該公司期間費用從10.10億元增長到了14.58億元,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分別增長了28.15%、50.68%、49.74%,可謂增長快速。而期間費用的這種快速增長正是其凈利潤飛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本該得以控制的期間費用卻不降反增,足見其費用管理方面存在不小的問題。
巨額的營業(yè)收入不翼而飛,巨額的采購金額也不知去向,如果這些“消失”的數據不是人為虛增,則足見沈鼓集團企業(yè)經營管理問題之嚴重;而應收賬款的激增,凈利潤的劇降也說明該公司缺乏發(fā)展動力,持續(xù)盈利能力不足,急需開拓市場自救。
【壓縮機網】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集團”)是由沈陽市鐵西區(qū)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控股的國有性質企業(yè),主營業(yè)務為透平式壓縮機、往復式壓縮機、泵以及其他透平機械等重大技術裝備類產品的研發(fā)、設計、制造、銷售和服務。在本次申報稿中沈鼓集團擬申請s*次公開發(fā)行不超過530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約21億元。
沈鼓集團不僅是我國通用機械制造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而且還是我國石油、石化、煤化工、電力、冶金等行業(yè)重大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的骨干企業(yè),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地方國企,記者在翻閱其招股書時發(fā)現,該企業(yè)不僅營業(yè)收入相關數據和采購數據存在疑點,且經營管理不善也導致企業(yè)三項費用的大增,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地去解決,則將對企業(yè)的IPO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div>
巨額營收“不翼而飛”
正常情況下,企業(yè)的營業(yè)收入包括兩部分,即現金收入部分和應收款項部分,企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后,其中一部分收入會以現金形式收回來,這一部分會反映在現金流量表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之中,而另外一部分則會形成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在企業(yè)后續(xù)經營活動中陸續(xù)收回。因此,企業(yè)因營業(yè)收入形成的現金流入與應收部分的增加額度之和應該與營業(yè)收入金額大體相當才對,而沈鼓集團財務邏輯卻有異于此。
據沈鼓集團招股書顯示,其2012年的營業(yè)收入為69.88億元,實際上這一數據并不包含17%的銷項稅,而不論是在營業(yè)收入實現現金流入的時候,還是計算應付款項的時候,都是含稅金額,因此其營業(yè)收入的計算應該將銷項稅考慮在內,經計算其含稅營業(yè)收入實際上為81.76億元。
反映企業(yè)現金流入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目中除了當期實現營業(yè)收入而收回的現金外,還包括預收賬款增加部分及應收款項減少部分等。2012年沈鼓集團現金流量表顯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51.69億元,預收款項較2011年增加3.09億元,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相比2011年并沒有減少,因此2012年該公司營業(yè)收入所實現的現金收入z*高不超過48.60億元,這也就意味著該年度該公司應收部分增加額度z*低也不會少于33.16億元,但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媒體依據沈鼓集團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相關數據計算出,該公司2012年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分別增加了約8.07億元和1億元。而企業(yè)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為已經計提壞賬后的應收賬款。因此我們還需要了解該公司當期的壞賬計提金額。據其招股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沈鼓集團應收賬款壞賬計提金額約為5.70億元,因此我們可以估算出其包含已扣除的壞賬計提部分的應收部分共計約為14.77億元。于是問題來了,本該是33.16億元的數據,卻一下子縮水了18.39億元之多,這也就意味著沈鼓集團僅2012年就有18億多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那這十幾億元的營業(yè)收入到底去了哪里呢?
無獨有偶,該公司2013年也存在類似情況。2013年含稅營業(yè)收入為81.51億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47.67億元,預收款項2013年較2012年增加了1.76億元,因此可知該公司2013年應收部分至少應該為35.60億元。而該公司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2013年較2012年分別增加了9.13億元和2.33億元,2013年應收賬款壞賬計提金額為7.05億元,可知其包含壞賬計提的應收部分金額約為18.51億元,這一金額相較35.60億元縮水了17.09億元之多,也就是說2013年該公司有17億元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
同樣的情況也生在2014年。2014年6月含稅營業(yè)收入為38.12億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23.77億元,預收款項較2013年增加0.80億元,則2014年6月應收部分至少應該為15.15億元。而實際上該公司2014年6月比2013年應收賬款增加了3.12億元,而應收票據則減少了2.39億元,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為8.27億元,可知該公司包含壞賬計提的應收部分金額約為9億元,這一金額相較15.15億元縮水金額為6.15億元,這也就是說2014年6月,有6億多元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
由上述分析來看,沈鼓集團每年均有數億元乃至十幾億元的營業(yè)收入,既沒有形成現金流入企業(yè),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那么這部分收入又去了哪里呢?記者認為,如果這個差額不是國有資產的流失,那便是企業(yè)虛增了營業(yè)收入,致使現金流不匹配,但具體是什么原因所致,也只有企業(yè)才能給出解釋。
采購數據疑點重重
其實,除了銷售數據上有疑點外,沈鼓集團的采購數據上也有疑點。
據公司招股書介紹,沈鼓集團2011年至2014年6月對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分別為116658萬元、98207萬元、149316萬元和50206萬元,占采購總額的比率則相應地為26.75%、22.11%、23.65%和20.78%,由此我們可知該公司每年的采購總額分別為436104.67萬元、444174.58萬元、631357.29萬元和241607.31萬元,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然而奇怪的是反映其采購支出現金流情況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卻在逐年減少(如表2),也就是說該公司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金額應該在快速增長才對,據其財務報表顯示,其應付票據雖然變化不大,但是應付賬款確實是在快速增長,然而這種增長幅度是否與采購支出行為相符合呢?
由于應付款項金額的增長涉及到期初與期末數據,為了便于理解,我們直接對2012年至2014年6月之間的數據進行綜合計算。2012年至2014年6月沈鼓集團的采購總金額共131.71億元,而該公司在這期間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總額僅僅為71.31億元,要知道這部分現金流中還包含銷項稅、預收款項等其他內容,這也就是說,在這兩年半的時間里該公司購買原材所支付的現金還不足6成,而其余的部分至少有60.40億元,應該是形成了應付款項。
實際上從2012年年初到2014年6月,應付票據從9.13億元增長到9.19億元,僅僅增長了0.06億元,而應付賬款從29.76億元增長到51.35億元,增長了21.59億元,總體來看應收部分總共增長了不足22億元,根本達不到60.40億元,那么剩下的38億元采購款項即沒有現金流出,也沒有形成應付款項,這又去了哪里呢?
經營管理問題凸顯
正常情況下,企業(yè)應收賬款大幅增長,一種可能是因為企業(yè)產品暢銷、市場擴大、營業(yè)收入的大幅增長帶動應收賬款快速增長;另外一種可能則是企業(yè)放寬了信用政策,進行大量賒銷的銷售方式,試圖刺激市場需求,增加營業(yè)收入,進而導致的應收賬款激增。
從2011年至2013年,沈鼓集團應收賬款金額從35.57億元增長到了55.90億元,增長幅度高達57.15%之巨,然而其營業(yè)收入卻僅僅從66.56億元增長到69.66億元,增長幅度僅為4.66%,顯然該公司應收賬款的大幅增長并非其產品暢銷所致,而是其放寬信用政策進行大量賒銷的結果。然而除了增加了更多的應收賬款,企業(yè)壞賬風險加劇外,該公司營業(yè)收入的增速并不明顯,經營形勢也未見好轉。
同樣,其費用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從2011年到2013年,沈鼓集團營業(yè)收入雖然增長緩慢,但還是略有增長的,然而其凈利潤卻出現了飛速下降,從3.51億元下降到了1.75億元,下降幅度高達50.14%,而其2014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僅僅為0.54億元,如果將該數據按照年化的1.08億元來看,則其凈利潤飛速下降的趨勢還將繼續(xù)延續(xù)。
而在凈利潤急劇下降的同時,沈鼓集團的期間費用卻在快速增長。從2011年至2013該公司期間費用從10.10億元增長到了14.58億元,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分別增長了28.15%、50.68%、49.74%,可謂增長快速。而期間費用的這種快速增長正是其凈利潤飛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本該得以控制的期間費用卻不降反增,足見其費用管理方面存在不小的問題。
巨額的營業(yè)收入不翼而飛,巨額的采購金額也不知去向,如果這些“消失”的數據不是人為虛增,則足見沈鼓集團企業(yè)經營管理問題之嚴重;而應收賬款的激增,凈利潤的劇降也說明該公司缺乏發(fā)展動力,持續(xù)盈利能力不足,急需開拓市場自救。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